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
概述:
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
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,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,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、句法等古汉语知识。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,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
本信息已过期,发布者可在"已发商机"里点击"重发"。
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
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,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,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、句法等古汉语知识。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,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: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;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;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。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,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。
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,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;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;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,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;④先多朗读,体会语气,再进行判断。
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,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,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。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,勤练多思,把握规律,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。
初中文言文阅读考点梳理
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: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,如“之、其、何”;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,如“以、于、为”;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,如“而、则、乃”;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,如“也、乎、夫、焉”。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“之、其、而、以、于”。为便于同学们复习,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,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。
之
1、代词,代人,译为:他,他们。例:愿陛下亲之信之。(《出师表》)
2、代词,代事,译为:这,它。例:肉食在者谋之。(《曹刿论战》
3、代词,代物,译为:它,它们。例:太医以王命聚之。(《捕蛇者说》)
4、指示代词,译为:这。例: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属。(《桃花源记》)
5、助词,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,译为:的。例: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。(《陈涉世家》)
6、助词,用于主谓结构之间,无实在意义,不译。例: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。(《愚公移山》)
7、助词,作宾语倒装标志,无实在意义,不译。例:何陋之有。(《陋室铭》)
8、助词,用于凑足音节,无实意,不译。例:公将鼓之。(《曹刿论战》)
9、动词,作谓语,译为:去,往。例:吾欲之南海。(《为学》)(注:此处作实词) 以1、介词,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,充当状语或补语,其译意较多。 ①译为:把,拿。例: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(《扁鹊见蔡桓公》) ②译为:用,拿。例:以刀劈狼首。(《狼》) ③译为:凭,靠。例:何以战。(《曹刿论战》) ④译为:根据,按。例:策之不以其道。(《马说》) ⑤译为:因为。例: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。(《岳阳楼记》) 2、作连词,表示顺承、目的、结果等。
①可译为:来,而。例:属予作文以记之„„(《岳阳楼记》) ②也可译为:以致。例: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。(《出师表》) 3、作副词,表示时间,译为:已,已经。例:固以怪之矣。(《陈涉世家》) 4、动词,用作谓语,译为:以为,认为。例:愚以为宫中之事„„(《出师表》)(注:此处作实词)
而1、作连词,表示并列、顺承、转折、假设关系。
①表示并列关系,译为:并且,而且。例:黑质而白章。(《捕蛇者说》)
②表示顺承关系,译为:就,然后。例: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(《曹刿论战》)
③表示转折关系,译为:但,却,可是。例: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。(《马说》) ④表示假设关系,译为:如果,假如。例:而吾蛇尚存,„„(《捕蛇者说》) 2、副词,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,无实意,一般不译。例:既而儿醒,大啼。(《口技》)
于文言文中“于”一般用作介词,表示处所、时间、对象、被动、比较等。 1、表示处所,译为:从,在。例:舜发于畎亩之中。(《孟子》) 2、表示时间,译为:到。例:积于今,六十岁矣。(《捕蛇者说》) 3、表示对象,译为:对,向。例:贫者语于富者曰。(《为学》) 4、表示被动,译为:被。例:则人之食于虎也。(《说虎》) 5、表示比较,译为:比。例:苛政猛于虎也。(《捕蛇者说》)
其1、作人称代词,代人,与后面的动词、形容词一起作宾语。译为:他,他们。例:百姓多闻其贤。(《陈涉世家》)
2、作人称代词,代人,作定语。译为:他的,他们的。例:殚其地之出,竭其庐之入。(《捕蛇者说》)
3、作人称代词,代物,与后面的动词、形容词一起作宾语。译为:它,它们。例:安求其能千里也。(《马说》)
4、作人称代词,代物,作定语。译为:它的,它们的。例: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。(《岳阳楼记》)
5、作指示代词,近指。译为:这(种)。例:专其利三世也。(《捕蛇者说》) 6、作指示代词,近指。译为:其中。例:其一犬坐于前。(《狼》) 7、作指示代词,远指。译为:那。例:其中往来种作„„(《桃花源记》)
浅谈初中生初学文言文二法
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,这些遗产主要保存在浩如烟海的古书里,我们要继承这份遗产,做到古为今用,就必须先读懂古文。读懂一些简单的文言文,要读懂文言文中牵涉的多种问题,其中最基本的是语言问题,只有懂得了文言文的语言,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释才可能是正确无误的。
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,打基础尤为重要,针对这种情况,在这里归纳两种方法。 一、 咬文嚼字法。
咬文嚼字,就是仔细地读,研读每一个字词,句子,进行透彻地理解。咬文嚼字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工作。一般地说,要抓好以下两点。 (一) 解释字义、词义、串讲句义。
宋代学者程颢说:凡看文字,先须晓其文义,然后可求其意,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。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,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。要弄清文义,当先排除词语障碍,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事情。特别是有些词 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,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而非,一切不能不求甚解,望文生义,尤共对初中生来说,必要弄清每一个字,词的含义,如二册教材一十六课《狼》中句子:少时,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各自译为:少时:一会儿。径:在,前:前面。此句的含义就为:一会儿,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,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。
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《古文观止》。他说: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,旁注,十分认真,一字一句也不放过,以求吃尽书中味。作家孙梨,一部《聊斋志异》读了十五年,仅复吟诵,精心阅读,细心揣摩,无不得其领,达到学以致用。可咬文嚼字的重要与必要。 (二) 突破个别文字障碍。
所谓擒贼先擒王,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难字词,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,在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: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,说不通的地方,用问号做标记,以备质嶷,初中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,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。
二、 朗读吟诵法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,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诵读的方法。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。前者是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,后者也称朗读,是放开声音去诵读。我国的优秀古典名篇,意境深邃,语言精美,音调铿锵,声韵和谐,其有很强的音乐性,适合于吟读。
诵读有利于思索,诵读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准备: (1) 要做到口眼并用,心到口到。
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,因而是诵读时要精力集中,不能分心,要做到声入心随,嘴也念,耳朵听,心中想,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,意境。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,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。指导学生反复诵读,不仅能领略到景色的美好,而且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。
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,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。指导学生按层次,由易到难诵读课文,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。
(一) 是读得准确、清楚所谓正确、合理是指句读分明,节奏合理,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层次,关键在于平时随口练习。
(二) 是读得流畅所谓流畅,一是指语句流利,二是指音韵铿锵,如《桃花源记》中
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,可读出对衬感来,如: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。 (三) 是读得有感情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。
诵读,应在熟读的基础上,自然成诵。既要广读,又要精读,正如苏东坡所说:三分诗七分读。诵读得好,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初中生在学会以上两法,养成习惯后,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,养成分类整理习惯,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,积少成多。
只要方法得当,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,达到一种可闻,可见,可感的意境中去,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.
[本信息来自于今日推荐网]
- mrblue发布的信息
- 家长不知道的初中考生不回答题的表现
- 家长不知道的初中考生不回答题的表现 一、解题方向不清楚学生特点:对于解题的方向不明确解决方案:学懂学透夯实基础,多做题目触类旁通 此类学生的自身找症结可以从以下情况:对于简单题...
- 警惕孩子陷入过度完美陷阱
- 警惕孩子陷入过度完美陷阱 欢欢作业工整,成绩优秀,缺点就是写作业慢,写的字稍微有一点点不整齐或者不干净的地方,她就马上擦掉重写,所以花的时间就长了。欢欢是天生的“完美主义者”。 ...
- 备战中考物理高效复习计划
- 备战中考物理高效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复习方法: (一)、按模块复习: 按模块复习是中考总复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,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和题型现在也许有些淡忘了,有些章节还存在一些死...
-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
-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.声音的发生: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。振动停止,发声也停止。...